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21为什么有人说洛阳是最早的(文化研究杂志刊号
- 12/12陈立国著作(省级刊物发表论文价格)
- 12/09文化学刊学术论文格式(文化类论文)
- 12/07文化学刊文献(文化学刊官网)
- 05/05第二届昌化江东坡峻灵王文化论坛 暨第四届苏学
从先秦时期的山西葬玉看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从先秦时期的山西葬玉看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选自《史志学刊》2008年04期,赵子敬
摘要古代中国葬玉极为普遍,并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山西远古先辈在极为久远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文化的眼光来对待玉器,崇拜并喜爱玉器的品格,开始形成了对玉器的三个理论支柱:(1)玉器是美的;(2)玉器是神物;(3)玉器是有德的、高洁的。数千年来,这三个理论支柱几乎变成了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山西古代的葬玉也因此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
从广义上讲,葬玉泛指一切随死者埋入墓葬中的玉器。我们今天所说的葬玉,是指狭义上的葬玉,“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1]。就先秦时期的山西而言,葬玉的大规模出土主要源自中南部地区墓地的发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2]。该墓地发现于1955年,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墓葬中发现的200余件玉器,主要有:
玉琮。内径6.2厘米,外径7.3~7.5厘米,侧缘厚0.9厘米,
通高4.2厘米,射高1厘米,2004年出土于M52。器物主体为乳白色,间有灰蓝色和浅褐色。玉质温润、细腻。射较低且四角高度不一,中间为双面管钻穿孔,四个侧面较平整,每一面的正中部各有两条竖向的凹槽,凹槽的中间较宽深、两端略尖浅。
凸缘六边器。孔径6.7厘米,高3.5厘米,2004年出土于M146。器体上有深褐色斑块,虽然白化严重,但白褐相间,整体色调显得华贵协调,器物的中部为较薄的凸棱,外形为不等边的六边形,三个边近直,另三个边略弧,直边与弧边相间,中间是较长的管钻穿孔,器表磨制精细,光滑细腻,曲线柔和。
玉牙璧。孔径6.2厘米,中心厚度0.8厘米,2004年出土于M100。器物原为青绿色,中部保存较好之处温润碧绿,周边稍稍有些发白,表面沁入植物根系的线状痕迹,周边钙化,由于抛光较好,外表至今晶莹光洁。器体形制比较特别,中心孔为两面管钻而成,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断面为楔形,平面以方形为基础,四边各切出一个牙状缺口,牙边刃明显,牙沟磨擦痕迹依稀可辨。上下两面均有不太清晰的线拉切痕迹。
双片联缀复合玉璧。内径6.2~6.8厘米,外径18.5厘米,厚0.4厘米,2004年出土于M155。璧体为浅绿色,有黑色或褐色斑痕,并间有白色不规则纹理,整体玉质精良,抛光十分精细。器物呈两个成形对开的玉璜拼合状,两璜纹理相同,显然是同一块玉料剖开对接而成,结合部尚有单面村呈钻或双面木呈钻的系绳联缀用小孔。
玉环。内径6.2厘米,外径10.2~10.5厘米,厚0.3厘米,2003年出土于M29。该环外表为浅绿色,有大面积褐色或黑色斑纹,显得既俏丽又庄重;表面经抛光,但不够精细,两面均有片状工具的切割痕,外缘虽然光滑细腻但不太规整,内孔的边缘有管钻时留下的旋转痕迹。
玉兽头饰。高仅1.1厘米,宽2.0厘米,2004年出土于M87。小巧精致,抛光较好,质地略暗。圆雕手法细腻,巧夺天工,并不强调面部轮廓,仅用凹痕雕出各个部位的大致形状,但已经显示得惟妙惟肖、憨态可掬,背部平整,两侧各有一个村呈钻的斜穿小孔直通背部,中间为一个贯穿上下的直孔。
2.晋文侯墓[3]。2005年,山西曲沃县史村镇羊舌村晋侯墓地发现了一处晋国国君墓。经专家反复论证,确认该墓的主人为晋国历史上的著名国君——晋文侯和夫人的异穴并列合葬墓。目前已挖掘出璜组佩、大玉戈、大玉璧、扳指、踏玉、金腰带饰件等玉器、金器和陶鬲、铜礼器等大量陪葬品。玉器制作件件精美、大气,其中有数件的制作年代可推到商代或更早时期。下图玉器头部为大小两个蝠纹,采用浮雕的手法勾勒出五官貌相。其质为青玉。
3.曲村晋侯墓地[4]。出土于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玉器种类繁多,装饰华美,是迄今为止所发现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玉器之一。长达58厘米由细腻的黄玉琢成的大玉戈,从颈部直到腹部的四珩四璜联珠玉佩等,均是我国古玉中的极品。晋侯墓地玉器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墓葬玉器组配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男女用玉制度的等级差异提供了最完整的资料。仅晋侯墓出土的大玉戈就有如下几件[5]:
(1)M8:棺室两侧各两例,外棺盖上1件,墓主胸部1件,其中仅M8:216公布有照片,但未作文字说明。此外,在M8东侧的车马坑有一件长约40厘米的大玉戈,具体材料尚未发表。
(2)M31:椁室东侧出土1件(M31:10),墓主胸部1件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zonghexinwen/2021/0809/783.html
上一篇:淄博民间文化-多姿态的发展
下一篇:夏文化发源于黄河下游无法人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