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21为什么有人说洛阳是最早的(文化研究杂志刊号
- 12/12陈立国著作(省级刊物发表论文价格)
- 12/09文化学刊学术论文格式(文化类论文)
- 12/07文化学刊文献(文化学刊官网)
- 05/05第二届昌化江东坡峻灵王文化论坛 暨第四届苏学
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2)
西安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实践与探索成果体现了《西安宣言》“保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原则,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广泛认可,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赢得了国际声誉。208年10月,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政府又在西安共同主办了“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来自西安、洛阳、杭州、成都等大遗址重点城市的主要领导出席论坛,围绕“做好大遗址保护,推进城市和谐发展”为主题,发表了《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与会城市领导代表政府在《西安共识》中庄严承诺:“我们不但承担着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职责,更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这标志着促进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管理者的共识。
三、西安城市建设与大遗址保护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城市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3](P23)于此,西安有着较大的资源优势。如何把资源优势上升为发展优势,关键是如何把城市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古迹遗址保护结合起来,使其协调发展。
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都不是凭空创造的,它的繁荣与发展,都是以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为出发点和依据,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对先人留给本城市、本地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很好地精心保护,而且要认真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本城实际,推陈出新,创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现实的意义。
为加强对古迹遗址、尤其是大遗址的保护,西安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政策”,专门设立了各级文物保护机构,对全市的古迹遗址进行保护管理。除了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固定投入外,近几年政府还先后以专项的形式出资数亿元保护西安城墙、征用汉长安城遗址的桂宫保护用地和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项目的实施。如205年的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建设及其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就一次性地投入了2.2亿元。大型基本建设也都注意避开遗址,如北二环路、绕城高速路等的修建,都斥巨资绕开了汉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可以说,西安市历届政府都坚定地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赋予自己的重要使命。
但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近20多年来,西安城市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成绩是辉煌的、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城市建设中,有关部门也曾存在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的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使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城市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轻视文化建设;一个是古迹遗址的保护只注重文物本体的保护,忽视了古迹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也就是重保护轻利用的问题。西安的古迹遗址有着数量多、面积大,分布广、距城市中心较近的特点,特别是周、秦、汉、唐的四大都城遗址,涉及的土地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由于历史的原因,有10多个村庄、20多万农业人口和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居民在里边生产和生活。为保护好这些古遗址,西安的城市建设和遗址保护区域的人民付出了不能享受现代生活的巨大代价。因此,大型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显得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当代西安文化城市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解决城市文化创新的关键所在。
四、西安古迹遗址保护与城市文化创新如何保护、抢救西安古迹文化遗产资源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合理利用,努力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要坚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重在"抓住重点;抢救保护昨天;难点创新,传承发展今天”;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策略,[1](P236)做好普查,研究、完善、制定保护规划,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解决难点。原生态保护与商业开发都不是保护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措施,应采用生态博物馆这种保护模式,使西安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得以保留。针对已遭受破坏的遗址可分批次遴选其中的优质资源制作数字图像资料库、展示中心。
文章来源:《文化学刊》 网址: http://www.whxkzzs.cn/zonghexinwen/2021/1117/820.html